风机知识

笑看改革风云起 且把航天话情愫——中国航天科工湖南7801所发展纪实

时间: 2024-05-04 02:02:26 作者: 米乐体育平台官网下载

  2022年,中国航天科工湖南航天7801所30岁了。这是7801所在航天防务领域深耕的30年,更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寻找机遇、开拓历史的30年。

  30载艰苦创业,7801所一步一个脚印,在动荡中撑起了强大的护航之盾,跨过每一个暗流涌动,走过群山和大海。

  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慢慢的提升、不断跨越。一路走来,7801所紧跟改革步伐,从装备系统部件配套到关键单机配套再到总体设计,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先,从建所初期仅有的8名技术骨干到如今超过300人的高品质人才……如今,7801所已然成为国内前沿的惯性技术研究所,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重点项目及课题研究,多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。

  7801所树下了一个又一个锐意创新的里程碑,这是7801所每个人的情怀和抱负,是自力更生、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,更是勇于登攀、艰苦奋斗的鸿鹄壮志。

  1970年,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,068基地(中国航天科工湖南航天前身)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、邵阳县、新邵县和洞口县的大山脚下破土动工。这是航天系统三线建设中的最后一个基地,这里生活环境艰苦、科研生产条件恶劣,却担负着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、加强国防建设的重任。

  上世纪70年代后期,国际形势转好,我国国防战略发生转变,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三线基地被列为停缓建单位。型号下马,国家划拨的基建费停了,很多来支援建设的人才也纷纷离开了这个藏在湘西深山里的基地。

  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,为了自谋生路,068基地开始尝试计算器、微电机、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民品开发,摸索着前方的发展道路。

  为了谋发展,068基地通过努力争取搭上了三线调迁政策的末班车,主要靠自筹经费搬到了长沙郊区,在艰难中开启了一条新生之路。搬迁到长沙后,068基地的民品销路一度很好,逐渐度过了那段最为艰苦的日子,但是航天人却从未放弃过“科技强军、航天报国”的历史使命。

  1992年12月,为了承担068基地的各种类型的产品研制、开发与生产任务,湖南航天7801所正式组建成立。当时,所里的技术骨干只有七八个人,年产值也仅有200万元左右。

  在无基础、无资金、无技术的背景下,7801所积极探索研制与加工红外加热器、轴流风机、电源、天线基地的艰难发展之路。

  湖南航天资深专务、原7801所书记、所长罗传勇表示,这是一段“找米下锅、艰难探索”的历史。

  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转机发生在1999年伊始,这一年,国际局势巨变,一触即发。在此复杂局势下,7801所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——有关型号“惯性测量组合”的研制。

  国防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导弹,导弹的精准运行离不开惯组,而面对当时集团公司惯组科研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与局面,7801所迎难而上。

  在对惯性技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,068基地组建了惯组研发总体部,开展惯性技术探讨研究和惯组产品的研制。

  对于7801所来说,惯组产品是一个陌生的领域,也是一个科技强军、航天报国的机会。为实现068基地和7801所的军工梦,老一辈技术人员四处奔走,学习新知识、请教新技术。

  不懂惯性技术,他们就请来专业院校的专家讲授知识,直到学懂弄通为止;没有试验条件,就用土办法,自己进行“基础设施建设”;技术遇到瓶颈,就组织人员集中攻关。当时的技术人员凭着报效祖国、科技强军的铮铮誓言与决心,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来弥补理论和经验上的不足,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仿制改型到自行设计、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。

  2001年,7801所的第一代惯组产品研制成功。随着首次试验成功的喜报,7801所在航天防务领域正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
  至此,瞄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大势,7801所确立了其在国内惯组产品领域的地位,并立志成为惯性技术领域的重点骨干力量。

  作为国内最先开展激光陀螺工程应用技术探讨研究的单位之一,7801所最早引导了激光陀螺在技术上的快速的提升和工程上的成熟应用,实现了中国航天防务装备高精度的跨越式发展,将中国航天的惯性产品技术推进到了新的高度。

  而后,7801所又与浙江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了光纤陀螺仪的研制,并研发了全自主的光纤陀螺惯性产品,实现了“两光”产品的齐头并进。

  在此基础上,7801所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、973计划、国防技术基础科研等多项国家课题,完成了10余个型号惯性产品的研制生产交付,产品的技术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,部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

  目前,7801所研制的惯性产品已经广泛投用到国防军事、石油勘探、智慧交通、城市测绘等多个领域。

  站在行业前端,7801所高瞻远瞩地看到了惯性领域的技术瓶颈和发展的新趋势。针对当前装备准备时间长、机动性差等痛点,7801所首创了“自对准、自标定、自检测”的捷联惯性测量组合技术(下称“三自惯组”)。

  这一技术于2016年获国家国防技术发明奖三等奖,“轻质一体化激光捷联惯组”2017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,“高精度激光陀螺速率偏频捷联惯组”2018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。

  7801所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晓庆介绍,“三自惯组”装备后,导弹装备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幅度降低,快速响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。“三自”技术上的突破,让惯组摆脱了笨重的地面设备和复杂的地面操作,极大的提升了装备系统的机动性和快速性,使惯组更加智能化。

  经过近6年的刻苦攻关,技术项目组突破了大量技术瓶颈,产品通过了一系列适应性试验,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工程化型号的研制,为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  在惯性产品技术的突破之余,7801所于2015年7月成立了第五研究室,正式开启导弹装备总体的研究。为实现总体梦,7801所下大力气引进人才、加大投入成本、积极争取各项支持。

  经过近5年的研制,7801所在2020年获取了两型导弹科研生产资质,2020年8月,在原第五研究室的基础上,成立了湖南航天导弹装备系统总体设计部,标志湖南航天发展导弹装备系统总体进入快车道。

  目前,7801所的型号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,完成多项飞行试验,多次参加演习受到用户认可,即将获得立项批复。

  从装备低端配套研发,到国内领先的高精度惯组技术,再到成功研制的导弹装备系统,一路走来,7801所技术骨干始终秉持着自强不息、奋发图强的爱国强军情怀,并将锐意创新作为全所的发展之魂,这才能够将多年的艰难探索升华为如今一项项光荣的成绩。

  发展导弹装备总体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,在湖南省委有关部门的引领下,2020年12月,由7801所牵头成立了系统研究院(产学研联盟),整合湖南省各方面的优质资源,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,打造湖南装备总体,推动湖南从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转变。

  30年来,7801所从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及“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”的核心价值观,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将党建工作作为推动7801所高水平发展的“生产力”,长期以来慢慢地增加党的建设,把党的宣传、组织、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。

  习强调,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,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,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,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。

  在党委的领导下,7801所不断落实人才强企战略,始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,积极拓宽人才成长通道,深入推动三支队伍建设。

  目前,7801所共有职工700余人,技术人员占比42%,技能人员占比38%,管理人员占比20%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00余人,具有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称85人,其中研究员15人,高级工程师70人,具有特级技师技能等级3人,高级技师技能等级14人。多人获得国家级、省部级专家称号和人才奖励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、全国技术能手1人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突出贡献专家2人,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,1人获得“中信航天防务人才奖”、2人获得集团公司航天报国杰出贡献奖、5人获得“中国航天基金奖”。

  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;凝心聚力,集智攻关,东风浩荡征途满,关山初度路尤长。

  谈及7801所的发展前途,7801所现任党委书记欧阳素贤表示,第一是要继续巩固高精度惯组产品在装备市场中的竞争优势,同时也加强中低精度的产品研制,拓宽装备市场;第二是加快惯性技术在民用产业领域的转化,开辟民品市场。

  未来,7801所将聚焦主责主业,坚决履行强军首责,全面加强党的领导,不断致力于实现“打造国内一流惯性技术专业所”的发展愿景,为助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。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